![](http://a.nync.com/.jpg!40)
![](http://static.nync.com/main/images/cungg/cq26-min.png)
走进杭州市萧山区农科所临浦基地,你可能会“羡慕”起那里的农作物。
它们生长在自动调节温湿度的大棚里,不用经历炙夏的炎热,也不用经历凛冬的严寒。全自动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精准地为农作物提供所需的水分与养分,守护它们茁壮成长。这些都是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慧农业“黑科技”。
在智慧农业领域深耕十余年,托普云农一直在探索农业数据的价值与应用,不仅为农业生产管理装上了“千里眼”、“听诊器”与“控制台”,还通过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应用,致力于打造农业的“智慧大脑”。
不再靠天吃饭 数字化推动农业生产管理变革
正如传统制造业所经历的工业4.0浪潮,中国亘古不变的传统农业也在经历一场颠覆性的数字化变革。
“就拿病虫害来说,我小时候帮母亲在田里做农活,碰到旱年蝗虫猖獗,就只能眼看着自家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被啃光。”托普云农董事长陈渝阳说,如今,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植保虫情测报系统,能够全天候监测病虫害,自动将数据上传至智慧农业云平台,完成识别计数、诱虫、杀虫等系统作业,还能帮助植保测报部门及早部署防治工作,指导农人防治害虫,减少粮食的产量损失以及农人的经济损失。
不仅仅是病虫害监测预警,托普云农至今已累计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器70多种,农业智能装备130多种,能够全面监测植物生长、生理、生态等种种因素的变化。这些实用的农业智能装备,不仅大大解放了人力,也提升了数据采集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为农业物联网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地基。
位于浙江武义县的寿仙谷,正是农业物联网的受益者之一。寿仙谷主要培育铁皮石斛、灵芝、西红花等珍稀名贵中药材,这些高端经济作物最需要精心呵护,一有不慎就会影响中药材的品质与药效。
2017年,寿仙谷引进了托普云农的农业物联网系统,为源口基地提供水肥一体化和设施农业解决方案。该系统主要以农业环境感知设备为基础,实时监测环境、作物本体及土壤数据,如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土壤PH值等,经分析后下达指令;前端灌水器收到指令就会将作物所需的水肥养分,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从而实现定时定量灌溉和施肥。
基地的工作人员数量大大减少,只需通过数字大屏甚至手机端实时查看大棚内作物生长情况,远程控制相关设备。不仅如此,系统采集的数据对种植石斛、灵芝的生产起到了指导作用,不仅节省劳动力,更提升了产品品质。
“你可以把这样的数字农业基地理解成一个智慧种植工厂——传统制造业工厂通过引进自动化生产设备、打造工业物联网为生产线装上智慧大脑;农业也需要利用现代科技升级种植流程,提升农产品生产效率与品质,脱离完全‘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陈渝阳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来阐释农业物联网的价值。
探索产供销一体
做农业农村振兴的数据决策大脑
农产品要真正实现价值转化,不仅要“种得好”,还得“卖得好”。在完成对生产端的改造之后,托普云农还在积极探索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体系,与京东达成深度合作,帮助浙江“名特优农产品”实现从生产端到销售端的品质、品牌双提升。
湖州市德清县山伢儿早园笋,是托普云农牵头实施的一个数字农业农村项目。在生产管理端,山伢儿依托托普云农物联网监测平台,对早园笋的生长进行远程监管,推动早园笋由“常品”向“优品”转化。在品牌经营端,基于物联网全程采集的数据,山伢儿构建了包括早园笋生长动态、采摘批次、物流运输等信息的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监管者与消费者可以直接扫码获取这些信息,一方面有效提高了食品安全的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感。如今,山伢儿早园笋在托普云农的技术支撑下,实现了日销50吨的惊人业绩。
陈渝阳表示,团队希望能把“德清山伢儿早园笋”打造成县域数字农业农村的经典案例,将这套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模式在浙江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助推产业振兴与县域数字农业经济的发展。
“咱们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要发展壮大农业,必须要走现代农业精品之路,让每一分闲置、荒废的田地集聚起来、流转起来,将其改造成为‘聚宝盆’。”他说,要实现这一目标,前提是海量农业数据支撑下的科学决策与整体发展规划。
目前,托普云农已经为浙江省农业厅搭建了一个省级农业大数据中心与一个智慧农业云平台,该平台将采集的初始农业数据传输、入库、归档后,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分析与可视化处理,为农业政府部门决策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如果说阿里创造了城市交通的“智慧大脑”,托普云农则相当于在探索建设农业的“智慧大脑”。陈渝阳解释说:“我们搭建的平台完整记录了某块地在哪里,使用权属于谁以及它的流转情况,还能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外部市场供应情况等数据分析出它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以此来指导区域农业规划与产业转型升级。”据了解,浙江省数字农业农村的建设进程当中,托普云农不仅为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供信息化服务支撑,还积极贡献模板案例,为浙江省数字农业农村的整体规划与实践落地献计献策。
耐心培育“果子”
示范引领智慧农业发展壮大
从小在农村长大,高考考入浙江农业大学种子工程专业的陈渝阳,对土地一直怀有亲切感与归属感。那一代大学生走上社会,大多都会选择光鲜体面的工作,陈渝阳却一头扎进了黄土地,深入基层了解农业需求,掌握农业痛点,试图为国内发展滞后的农业寻一条科技变革之道。
从国产农业仪器的自动研发与推广,到农业数据的采集与应用,再到搭建农业物联网体系、形成完整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陈渝阳的农创之路不像制造业、服务业那样见效快、产出大,在外界看来始终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但业内人士都清楚,托普云农已经是引领中国智慧农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当下我国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它只是一个青涩的果子,要长到成熟的状态,还需要耐心培育5-10年。”他说,我国现代化农业相比于国外起步晚、技术基础薄弱,尤其产业资本介入不充分,这一方面是囿于我国小农国情,另一方面则是源于中国作为传统农耕国家数千年来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
“任何新兴事物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做市场教育,让人们慢慢了解、接受并配合,农产品消费端已经有不少互联网公司在做消费者教育,比如天猫生鲜、宋小菜、每日优鲜等生鲜电商平台已经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但生产端的教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陈渝阳看来,比起互联网化的生活方式,数字化的农业更令人难以接受,尤其是对于传统的农民而言。
不过随着消费端市场需求的提升,从事农业生产的利润空间也在逐渐扩大,吸引了部分产业资本投向农业领域。近年来,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机械化耕作、产业化开发等业态逐渐起势,浙江的现代化农业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
对此,陈渝阳表示,智慧农业当前无论在技术、产品、人才还是资源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制约因素,整个产业的发展壮大不能靠单打独斗,而需要合作共赢。托普云农既是产业连接者,也是被连接者,希望能用过去十余年的努力起到一些示范引领作用,吸引更多人参与智慧农业建设。“城乡差距和二元结构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城乡的数字鸿沟,我们的长远目标是用智慧农业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最终缩小我国城乡差距。”